《中国文化概论》在性质上属于理工科大学开设的本科通识教育类课程。1992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54所重点大学首先开设本课程。1997年,本校与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一起,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本课程,至今已逾十五载。目前本课程为本校所有专业共选选修课,1个学分,20个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开拓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及人文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文理兼备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具体教学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有选择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力。其二,重点讲授古代文明礼仪,使大学生认识传统礼仪的由来、地位与价值,为大学生今后的人格修养、人际交往提供若干指导。其三,为适应本校文学、艺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需求,有选择地讲授语言文字、古代建筑、天文历法等相关知识,丰富上述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短暂而有效地学习,大学生应明了文化、文明的概念,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基本掌握古代语言文字、古代文明礼仪、古代教育科举、古代建筑文化及古代天文历法诸方面的常识;并能运用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文化理论与分析方法,正确看待与分析当下所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文化争论。 本课程共分九讲,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讲,“导论”。主要讲述有关文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如文化的定义与结构、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等。 第二讲,“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主要讲述汉语汉字的历史发展、主要特征、优缺点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主要讲述礼的概念、古礼分类、古代礼书、日常礼仪等问题。 第四讲,“中国古代节日”。主要讲述节日的文化功能、保卫传统节日及中国传统重要节日。 第五讲,“中国古代教育”。主要讲述官学、私学、书院、家学等古代教育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第六讲,“中国古代科举文化”。主要讲述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第七讲,“中国古代婚姻文化”。主要讲述古代婚姻形式、婚姻类型、婚姻礼仪、离婚制度等。 第八讲,“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主要讲述一些天文历法的重要名词、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古代记时方法、二十四节气。 第九讲,“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系统介绍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六大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