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兰州铁道学院建校初期首批创建的五个专业之一。《通信原理》课程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直受到历届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1978年在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和无线电专家班冀超教授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始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信原理》课程,是甘肃省最先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之一,3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奠定基础,稳步发展,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1.奠定基础阶段(1978年-1990年)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学科梯队,于1979年和1980年先后派出两名年青教师分赴西北电讯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进修学习《通信系统原理》和《数字通信技术》等课程,为本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南京邮电学院购买了4套通信系统原理实验板,开出了“模拟幅度调制系统”、“模拟调频系统”、“PCM通信系统”等实验。为了解决学生多(65~120人)实验设备少的矛盾,课程组教师将所有实验精心制作成录像,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作为实验设备不足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 2.稳步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进一步完善,在学校支持下购买了16套购买了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发了“数字调制解调”、“信道模拟”、“增量调制”等新的实验,并在实验教师安永祥高级工程师、主讲教师杨秀芝副教授的指导下编写了通信原理实验讲义,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使《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期间,我校杨秀芝副教授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参加了铁道部《通信系统原理》、《数据通信》、《数字通信》统编教材和《通信原理习题集》的编写出版工作,其中《通信系统原理》后来被评为铁道部优秀教材,在部属院校连续使用多年,得到各方面好评。 3.改革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为紧跟通信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优化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结构,1999年,通信工程系主任郑玉甫教授负责组建了通信基础理论课程组,对通信原理、信息论、数据通信、数字通信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006年,学校将课程教改工作进行了新一轮的高强度推进,电信学院院长主持全院教学研讨会议,组织全院骨干教师,重新修订了全院本科生教学大纲,借此良机,本课程负责人伍忠东教授成立了“通信原理”课程组,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规划和改革工作。目前,本课程由通信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及通信工程系开设,并于2007年列入校级重点课程群建设。 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核心主干课程,同时该课程也一直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为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以适应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人才。 随着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通信、信号、计算机一体化技术发展,结合我校特色专业的建设,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也将本课程纳入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相关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在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重要性其它课程不可替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为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以适应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人才。 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了解通信系统的最新应用,具体包括各种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现代数字调制新技术以及新一代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基带传输和数字频带传输及各种数字调制解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