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文学。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产生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与传统中国文学相比较,新文学不仅以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语言,而且带来了全新的文学样式,其“现代”特征更表现在以现代的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思想,从现代的角度观照摹写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开创阶段,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历时三十多年,期间涌现了许多重要文学思潮,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本课程主要采取以作品带文学史的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学习。文学史主要是由作品构成的,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及规律。课程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为大背景,将重要作家作品与重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相联系,既对作品做纵向的深入解读,也与时代及文学史做横向的联系,让学生熟悉重要作家作品,了解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并初步掌握文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萌生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但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及制度的潮流,现代的思想观念开始传播,而报纸的出现则带来了专业的作家创作队伍,这些都为现代文学的出现打下基础。五四新文学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产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文学历时三十余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年—192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习惯上又称为现代文学的五四时期。这是现代文学的创建阶段,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称为新的文学语言,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进入中国文学,新文学的先驱们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理论建设方面在各个文学领域展开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小说;郭沫若、徐志摩等的新诗;田汉的戏剧;闻一多等的诗歌理论;沈雁冰的文学批评,等等。随着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失败,文坛陷入沉寂,结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这个阶段中国文坛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之一,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左翼文学,极大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并对1949年以后的当代十七年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阶段同时还出现了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思潮,“新感觉派”小说和“现代”诗派为其代表。还有老舍等人创作的关注文化、表现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戏剧方面则以曹禺的剧作为主要代表。 第三阶段:1937年—1949年,又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救亡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首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战争从初期逐渐发展到相持阶段时,文学创作也经历了从开始的直率宣泄,演变为沉思反省;美学风格上也从一开始的激情澎湃到后来的沉郁厚重。其次,抗战时期的文学还具有板块性的特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分成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三大板块:沦陷区文学受客观条件直接制约,主要形成了以市民阶层为接受主体的文学创作;解放区则延续了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并作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奠定了解放区文学的发展方向;国统区的文学创作在抗战时期主要围绕着救亡主题展开,或对中国文化及民族精神做深刻的思考与挖掘,抗战结束后,出于对黑暗当局的不满和愤慨,国统区文学的美学风格逐渐转向讽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进入到另一个新的时期。 二、课程内容: (一)、第一个十年: 1.鲁迅与五四文学思潮 2.郁达夫与浪漫抒情小说 3.郭沫若与现代新诗 4.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二)、第二个十年: 1.茅盾与左翼文学思潮 2.老舍的小说创作 3.丁玲的小说 4.“新感觉”派小说 5.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三)、第三个十年 1.沈从文小说与“湘西世界” 2.张爱玲的小说 3.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

课程通知 >>更多
  • 关于课程问卷调查的通知 2013-11-25
  • 关于读书报告 2013-11-19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