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许多工科和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长期以来,兰州交通大学一直把《管理运筹学》作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的必修课,该课程在我校的筹建、充实、完善、发展已经历了30年的时间,主要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我校运输系主任林达美教授敏锐地发现,运用传统的数学方法难以解决许多铁路运输问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由我校滕传琳教授牵头、组织翻译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artley教授编著的“Operations Research”一书。1979年,滕传琳教授开始给我校77级运输专业本科生开设《运筹学》,随后又开始给运输专业的研究生讲授。考虑到运输专业的管理背景,经过反复的修改完善,特别是大量增加了运筹学的建模和应用部分,滕传琳教授于1986年编写出版了《管理运筹学》,作为当时铁道部高校中运输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唯一的运筹学教材,在相关院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该教材获得铁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开设《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同时,我校积极引导本科生以“运筹学方法解决铁路运输问题”为选题完成毕业设计,此外还积极拓展传统运筹学的研究领域,将计算机模拟理论补充到了研究生教学内容,许多研究生以此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如滕传琳教授指导的83级研究生邓西平、84级研究生李引珍(本课程负责人)和徐瑞华(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博导)均选择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铁路编组站作业组织、枢纽小运转列车优化、区段能力的计算等运输问题。 第二阶段,1995年开始,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实际,在学术带头人顾守淮教授的领导下,我校《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变革、调整和发展的新时期。首先,将《管理运筹学》仅有交通运输专业开设,陆续延伸到了我校的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辐射面;其次,补充充实了课程内容、增加了课程名称,将单一的《管理运筹学》课程逐渐扩充为运筹学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运筹学》、《运筹学模型与算法》、《运输系统模拟》、《现代决策理论》、《博弈论》、《最优化理论》、《智能算法》、《大系统理论与方法》、《不确定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建模》等课程,在我校运输和信息类本科生、交通和管理类研究生中广泛开设;最后,主编出版了2部有重要影响的教材和专著。1997年,由我校顾守淮、李引珍教授编著的《运筹学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出版,该书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国际模糊系统理事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应明先生的高度评价。2000年,由我校焦永兰教授主编的《管理运筹学》出版,被遴选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教材”。 第三阶段,1998年开始,我们积极将运筹学运用于交通运输科学研究中,根据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在客货运路径的计算、铁路枢纽车流组织、车辆调度、箱流调整、模糊及随机路径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运用动态规划模型及算法解决了货运路径与客运路径的计算问题,并将这一成果应用于客票预订与发售、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其合作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李引珍教授主持完成的系列研究成果“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2002年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另一项二等奖由清华大学获得)。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先后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玄光男教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Augstine教授、清华大学刘宝碇教授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科研合作;2004年6月,由我校刘林忠教授担任主席,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信息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全球有10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海外学者超过60人。 我校《管理运筹学》是一门有着光辉历史的课程,她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辛劳,该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也锻炼了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层次。我们坚信,在此基础上得到教育部和甘肃省的支持和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管理运筹学》定会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