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欢迎大家来到《外国建筑史》网络课程平台。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史学类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建筑发展规律、学习优秀的设计手法、培养审美能力、辨别建筑理论的源流,对于同学们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国建筑历史知识、了解西方建筑艺术发展中的因与果是一种基本专业素质,对于提高设计水平和拓展设计思路都有益处。 按照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的分类法,在当前建筑学中,建筑结构与构造主张“构筑方法”(structure),建筑设计负责“形体混合”(mass-composition),建筑历史则在叙述建筑追求美学的历程,讨论关于建筑的“美”(beauty)。构筑方法、形体混合、美学三者叠加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architecture)而非“房屋”(building)。(structure+mass-compositon+beauty=architecture)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中国传统建筑体验,而外国古代建筑对于大部分人是一片未知领域。面对学生的知识空白,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的,体现外建史教学意义需要多方面思考。对于外国建筑史来说,有两样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建筑现象,一个是现象背后的逻辑。只有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学生才能够对于知识做出进一步判断和思辨。外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应在列举建筑实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建筑艺术史观。在建立外国古代建筑的整体概念后,外建史教学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分辨建筑理论源流的教学目的。圣经所言:“日光之下无新事”,中国人也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学习建筑历史,能够帮助同学们从更广的范围、更宽的视角来看待建筑行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开课学院及任课教师:本课程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建筑历史教研室李珂珂、樊敏、刘兴龙负责组织教学。 指定教材:《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弗莱彻建筑史》,丹·克鲁克香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5月 《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詹森艺术史》,H.W.詹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9月 《加德纳艺术史》,弗雷德·S·克莱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 学习进度:外国建筑史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设,64学时,上课时间4个月。9、10月份教学内容为古代建筑部分,11、12月教学内容为近现代建筑部分。具体进度计划为: 第一周:古埃及建筑; 第二周,两河流域与爱琴文化建筑; 第三周、第四周,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 第五周,中世纪建筑; 第六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第七周,古典主义建筑与伊斯兰建筑; 第八周,朝鲜与日本的建筑,第二次课进入近现代部分的18~19世纪欧洲建筑; 第九周,19世纪~20世纪初欧洲建筑; 第十周、第十一周,现代主义建筑四位大师; 第十二周,阿尔托、现代主义的普及发展; 第十三周,现代主义的普及发展; 第十四、十五周,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十六周,课程复习。 在网络课程中选课同学也应以此时间划分为依据,在相应时间段从教学资源中选择课件与习题。

课程通知 >>更多
  • 关于购买教材的通知 2013-11-08
  • 开课通知 2013-11-06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