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发展历史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是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等其它近机类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是由“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课程的热加工部分)两门课程整合而来。在1958年我校创建之初,就在首批招生的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两个本科专业中,开设了“金属学及热处理”(后来演变为“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后来演变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后来又成为我校于1979年设立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说,“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的发展已有50余年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安排及学习目标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钢的热处理、钢铁材料、金属的铸造成形工艺、金属的塑性成形工艺、金属的焊接成形工艺及机械零件用材及成形工艺选择等。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授课时间1至16周(从2014.9.10——12.26),考试周参加期末考试。其中绪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计划用时2h,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计划用时3h,金属与合金的结晶计划用时8h,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计划用时6h,钢的热处理计划用时5h,钢铁材料计划用时8h,金属的铸造成形工艺计划用时16h,金属的塑性成形工艺计划用时7h,金属的焊接成形工艺计划用时8h,机械零件用材及成形工艺选择计划用时1h。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结合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学生了解工程材料和零件成形过程的唯一窗口,作为高等工课教育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对提高本科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有关机械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根据零件和工程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正确制定工艺方法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工作打下必要和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初步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并初步具备选用常用材料的能力; (3)初步具备正确选定一般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工艺及确定其工序位置的能力; (4)掌握铸造、锻压、焊接这三种工艺方法的基础理论、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 (5)初步掌握毛坯(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且具有初步设计毛坯(或零件)结构的能力; (6)具有选择简单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 (7)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四、教材选用 为防止大学教材内容陈旧及知识老化,新形势下能够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和技术的前沿,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和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材料”课程曾选用由何庆复主编、王顺花参编,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材料及选用》;“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曾选用由沈其文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成形工艺基础》。 在积极选用优秀教材,满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由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改实践经历的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用于2012级及以后各级机设和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5)。该教材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增加了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的介绍,突出选材(特别是铁路用材的选择)、加工工艺方法选择与应用技能的培养。

课程通知 >>更多
  • 关于考试时间的通知 2014-12-22
  • 关于查阅实验成绩的通知 2014-12-14
  • 关于期末考试复习补充说明 2014-12-14
  • 关于考试总评成绩构成说明 2014-12-14
  • 关于期末考试说明 2014-12-14
  • 关于期末复习要点说明 2014-12-14
最新动态